history
明永乐年间
大漆坊实为“大漆”作坊,位于今广东清远之地。以个别漆匠为主,同乡为辅,民间自然组合作坊式初显雏形。
据清代高士其记载:“南园大漆,明永乐年制漆器,以金银锡木为胎,有剔红、填漆二种。所制盘、盒、文具不一。填漆刻成花鸟,彩填稠漆,磨平如画,久而愈新。其盒制贵小,深者五色灵芝边,浅者回文戗金边。古色苍莹,器传绝少,故价数倍于剔红。 郑和下西洋所用船只均以大漆桐油漆之。
明隆庆年间
大漆坊之漆艺作品已达到当时极高水平。作坊及经营范围也随之越来越大。
黄成的《髹饰录》中“南园大漆坊,皆比厂制,官局果园广制品媲美也”。此书分乾、坤二集:乾集讲漆器制造的原料、工具、方法,列举了各种漆器可能产生的毛病和原因;坤集叙述漆器分类和各种漆器的几十种装饰手法。这是现存一部完整的具有总结性的漆工专著。
清乾隆年间
乾隆皇帝非常喜爱雕漆制品,漆制品受到社会上层追捧,特别是“大漆坊”雕漆品种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,多为名绅官吏所喜爱。
当时的“大漆坊”雕漆制品,品种丰富,大屏风、桌椅、小盘、小盒、小瓶、小罐都有。以木胎、锡胎为主,也有用脱胎的,造型精致,富于变化,颜色也增多,并且还有与玉石镶嵌结合而成的产品。图案方面,除花鸟、人物外,开始有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。具有严谨、精致、华丽的特色;以花卉题材为多,有穿枝过梗、自然灵活、层次鲜明、立体感较强等特点。
清嘉庆、道光年间
“大漆坊”掌工师傅古氏经过数年专研,所制镶嵌、雕刻、造像等都是传世作品,远销海内外。“跋山涉水寻漆匠,路人皆指大漆坊”就是那时流传下来的,“大漆坊”各种漆艺制品通过长年的刻苦专研,所制作品均属上乘,多半成为传世之作,远销朝鲜、蒙古、日本等东亚国家及缅甸、印度;孟加拉国、柬埔寨、泰国等东南亚国家。至今在各地博物馆都有展出。
清光绪年间
“大漆坊”从制漆到髹漆工艺形成雏形产业链,并在广东、福建、台湾、香港等沿海各地设立造办,鼎盛时期达到上千人。
已无官营作坊,民间作坊异常兴起,一些漆艺几乎失传。但“大漆坊”得到了快速的产业链发展,并在各地设造办,顶峰时期达到上千人,并将清代雕漆的风格继承下来,其技艺超过了乾隆时期。最为经典的有南北合作的"群仙祝寿"大围屏,曾在1914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,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;福州沈家大漆坊脱胎漆器大胜日本脱胎漆器而名噪一时。
民国时期
“大漆坊”民间产业链由于受到战争和管理影响,人员不断分化,一时间在各地成立各种制漆作坊。
“大漆坊”开始是工商业经济,后来发展到专搞生产,依靠国内商行推销给外商。由于工商分开,一时促进了雕漆生产的发展。但是,随着生产的发展,人员也不断分化,由大的老作坊分出小的新作坊,也有的艺人觉得自己单干更合适,就成了专给商号或作坊做"包活"的独立劳动者。所以,“大漆坊”虽然一度发展很快,但始终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工厂。
近现代
各地开始复兴这一古老的制漆髹漆工艺。
时过境迁,“大漆坊”曾一度尘封于后现代工业中。改革开放以后,广东涂料行业资深人士经过多方考究及设计,以现代工业科技为主,结合 “大漆坊”古老的制漆髹漆工艺,以规模化、企业化重新组建了“佛山市大漆坊化工实业有限公司”;并于2010年邀请“神州第一邓小平”——著名特型演员卢先生出任企业文化导师,大漆坊成为传承古今漆艺文化、融汇中外涂料精华的现代高科技涂料企业。